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派書畫傳播與發展,由楊浦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楊浦區美術家協會指導,上海友誼商店主辦的“春申墨緣——十人國畫小品聯展”于5月18日正式開展。本次聯展上海友誼商店于年初啟動策劃,邀請十位當代海派畫家聯手打造,展出的繪畫作品涵蓋人物、山水、花鳥、動物、建筑等多種題材,以符合當代大眾審美的海派書畫代表作品來體現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精髓。
畫展自開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5月23日上午,“老外講故事俱樂部”成員和在滬留學生也來到上海友誼商店藝友空間,共同鑒賞海派書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畫家聯手創作的一幅總長18米的《十二生肖圖卷》在活動現場鋪陳開來,幾位來自“老外講故事”俱樂部的外國友人不由發出驚嘆:“中國傳統書畫真的太美了!”其中來自墨西哥的上海大學藝術理論專業博士生逸馨表示:“當我得知這幅描繪十二生肖的長畫是由三位不同的藝術家共創時,我非常贊嘆他們的技術,盡管多種不同的風格,但它們相互補充得很好,難得一見。”她還向一群海派書畫家“取經”如何用毛筆寫“福”字。逸馨說:“中國傳統文化太有魅力了,我超愛。”
正在上海交通大學研一年級就讀的俄羅斯姑娘周凌寒也是一位“中國迷”,她的中文名取自古詩《梅花》中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她在商店“存知工作室”技師的指導下,體驗了中國傳統技藝——拓印,蘸顏料、鋪宣紙,印下了一張一半為龍形圖案、一半是傳統書法的“福”字。今年,中俄兩國將迎來建交75周年,周凌寒期待兩國能夠在更多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交流與互鑒。
繪畫講述歷史,也表現時代。對于外國友人的喜愛,上海友誼商店和現場的畫家們表示十分欣慰:“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多與外國朋友分享交流。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我們希望盡己之力,助力于中華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自信自強上海樣本。”
上海友誼商店前身是“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1958年,為滿足國際友人需求和做好外賓接待工作而開設上海友誼商店,主要任務就是接待各國來滬人員,曾是滬上頗具盛名的涉外經營商店和定點旅游接待單位。歷經時代變遷,上海友誼商店始終堅守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初心使命,結合當下消費者對高端藝術品的消費需求,進行不斷迭代更新。未來,上海友誼商店將繼續攜手廣大藝術家和觀眾,打造更優體驗的藝術鑒賞和交流空間,助力藝術家們創作出更多人民喜愛的好作品,推動“藝術文化+商業”雙向賦能,更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文匯報、上觀新聞、新民晚報、上海外語頻道ICS、文藝匯、東方網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供稿:程雯)